基于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战略的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大不仅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高度来定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而且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整个文化建设的总领性要求,进一步突出、强化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根本上体现为民众基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而产生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传播与创新,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不同时期都发挥了引领和服务功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改革开放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引导和强大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载体,不仅需要强化理论权威,而且需要强化对其价值理念由外在认识到内在认同再到创造性践行。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发挥方向指引、思想保障和人才支撑等价值功能。
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努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当代,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当务之急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采取切实措施提升其学科建设的质量和科学化水平,善于借鉴、吸收先进理论成果,建构更加系统化、实际化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其次,在科学剖析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回答时代课题和现实难题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升其对现实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学科自信和价值自信,通过主动回应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以彰显其理论水平和价值魅力,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各种社会思潮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从而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方向指引和理论支撑。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塑造与教育,为构建文化软实力提供思想保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塑造与教育,将之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社会力量得以有效整合、凝聚,为构建文化软实力提供思想保障,成为当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塑造与教育,体现在三条基本途径:一是合理建构和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不仅是一个凝练的过程,更关键的是落实在具体的制度和政策层面;二是促进全体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认同,形成国家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从而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三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使来自群众实践的理论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人们所感知、所接受、所认同、所掌握、所践行,真正成为社会运行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主旋律”,也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社会发展进步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生命线”,为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为构建文化软实力提供人才支撑。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的保证。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创新的思维理念并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善于顺应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在整合多元文化过程中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创新。首先,教育内容创新要坚持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进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又要适应文化多元化的客观现实,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形态中具有共性、可共享的内容。其次,教育内容创新必须来源于现实、面向现实,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除了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和先进性,还应具有现实性、生活性和大众性,并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增强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格局下,青年大学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力量源泉。只有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构建文化软实力提供动力源泉和人才支撑。 |